正文 魏晋干饭人 — 第793节

王惠风一听,上下打量他,“你就是被石勒大军吓得失语,两个月连自己名字都记不起来,却因为预言了好几场天气被傅尚书破格录取为官的姜雷公?”

姜生憋屈的道:“是下官。”怎么每个人都只记得他吓得失禁失语的事?

也不看看当年他是从哪儿逃出来的。

他是从石勒大营的俘虏营里逃出来的啊。

俘虏营是外面的人给它的美称,实际上,石勒的俘虏营是粮食库,他能趁乱逃出来很厉害的好不好?

就算是现在回想,他还是忍不住打寒颤。

姜生道:“您要是不信我……”

“我信你,种子我买了。”王惠风和他谈价钱和购进的量。

此时,沈如辉也在和赵含章介绍他们今年挑选出来的稻种和麦种。

司农寺培育出来的种子并不会直接进入市场,这是为了避免种子出现意外情况,造成民间大范围的减产。

而且,民间百姓其实更信任自己留的种子。

之前几年,要不是他们没有种子,也不会种植朝廷给的种子。

反正魏晋和汉时,朝廷有支助的种子时,他们都是领回去吃了,然后种植自己留的种子。

也就这几年很多百姓没有粮种,甚至连粮食都没有,这才会领朝廷给的种子。

这倒是让他们养成了一个较好的习惯,会试探性的播种朝廷分发下来的种子了。

民间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上升了不少,这也得益于赵含章坚持不懈的让学堂和衙役到乡间宣传各种政策。

今年户部和司农寺联合统计了一个数据出来,民间人均种植稻子和麦的亩数上涨,一直占据榜首的粟大量下降,到目前为止,只占了耕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了。

第1339章 农业(一)

华夏人对饮食有一种天然的热爱,过得再苦再难,也不放弃追求美食。

早在汉时,朝廷就发现麦的亩产高于粟,于是提倡种植小麦,但努力了几百年收效甚微。

赵含章吃过麦饭后就单方面认为以前小麦推广不开是因为麦饭比粟饭难吃。

一直到诸葛亮发明了馒头,加上东汉张仲景之后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的饺子,民间种麦的占比才开始上涨。

但因为麦子脱壳和磨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所以民间种植的粟依旧占据五谷之首。

直到天下大乱,连年饥荒,百姓这才短暂放弃口感,转而大量种植小麦和大豆这两种产量高的农作物。

现在天下安定,百姓们又开始恢复种植粟,不过这一次,小麦的种植率要高于粟,甚至在朝廷的推广下,一直居于末位的水稻种植率也开始上涨。

一是因为小麦和水稻的亩产比粟高,二则是因为赵含章多年来推广的石磨和水磨,尤其是她登基之后,她要求每个村子都要有一口石磨,并命各州郡,若有临水之处,要建造中小型的水磨坊,以方便民众。

水磨坊,不仅舂米方便省力,磨面也快速便宜。

但朝廷总有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民间开始出现营利性的磨坊,有牲畜作为动力的,也有水力作为动力的。

赚的就是个辛苦钱。

赵含章听说以后还在朝上夸了他们勤劳聪慧,并将傅庭涵画的小型水磨坊的设计图给放在报纸上,让有意做这门生意的人少去许多曲折。

这样一来,种植小麦的人更多了。

而像赵瑚、王导、汲渊这样的大地主、大世家、大官僚,他们直接就排除了粟,大量种植更美味,亩产更高的麦和稻。

和普通人相比,他们更不缺劳力将粮食精细化,且因为他们可以承担的风险更大,因此私下联络司农寺,和他们购买培育出来的良种,抢在所有人面前种植。

司农寺也需要大量的数据做研究,因此不会拒绝,只要上门来买种子的人签好合同就行,保证种子不外泄,他们就都卖。

种植数据回头是要上报给司农寺的。

两年下来,他们有种好的,自也有种坏的,但整体来说,好的比坏的要多得多。

不过农业回报率低,就算十亩地只种坏一亩,损失也大于良种带来的收益,所以大家都谨慎了许多,不像最开始那么追捧司农寺出品的良种了。

这次沈如辉进宫来就是抱怨的,顺便来推销一下他们新研究出来的洛阳南二号。

“认种良种的人少,臣等收集上来的数据就少了,研究的时限又被拉长,尤其是水稻,臣发现水稻的产量上升要比小麦高,可它的变化也大,偏洛阳一带地区偏冷偏干,很多地方不适合种植水稻。”沈如辉想去荆楚,或者豫州南部做研究。

赵含章见他似乎对水稻很感兴趣的样子,问道:“沈爱卿现在专精水稻吗?”

“倒也不是,不过觉得种植水稻也很有趣罢了,”沈如辉道:“寺中十个人有六个人跑去研究小麦,三个研究水稻,还有一个则是杂项,所以臣觉得研究小麦的人足够多了。”

而且因为赵含章广招贤士,哪怕是不识字的老农,只要有种植上好的见解,都可以到司农寺领一份俸禄,如今寺里可挤了不少人。

要不是沈如辉管理严格,一个司农寺的人都快赶上格物司的人多了,真是恐怖。

赵含章想了想,同意沈如辉在水稻种植期间去荆楚做试验,却不同意他长留,“朕会让王仪风给你安排一块试验田,条件尽管提,你去时多带上几个人,让他们记录数据。”

她顿了顿后道:“荆楚一带的确适合种植水稻,可南方有比荆楚更适合的地方,朕听说,最南边天气炎热,便是冬天都如春夏一般温暖,那些地方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水稻。”

沈如辉最先想到的是,“土地肥力可以支撑吗?”

赵含章笑了笑道:“添加肥料自然可以,我们是试验田,求的是速度,肥足够,不怕地力消失。民间可以自由选择,我们的目标是提高亩产,而不是只求总的数量。”

沈如辉一听还真是,开始在想更南的地方,忧愁道:“陛下说的难道是交州一带?”

赵含章点头,“交州,还有广州合浦郡一带,朱崖洲等都符合条件。”

沈如辉:“可那里瘴气横生,都是野人,臣去……”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吗?

赵含章柔声安抚他道:“爱卿先去荆楚试试,至于广州和交州不急,赵申去了有一年余,朕相信,用不了多久司农寺就可以想去哪儿做试验,便去哪儿做试验。”

赵申不知道赵含章对他这么有信心,他此时刚翻过了一座山,随行的士兵双腿都有点打颤,这山太陡了……

向导站在一旁,嘲笑的看向赵申。

就见赵申正双眼晶亮的仰头看着对面的山,赞叹道:“好山啊!”

等看到山涧流下来的泉水,再次忍不住感叹,“好水啊!”

赵申直接跪下去捧水喝,水清凉而微甜,沁人心脾,他眼睛发亮,大声喊道:“快来喝水,本将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饮到如此甘甜的水。”

士兵们一听,立即上前捧水喝,所有人都是眼睛一亮,脸上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有一个士兵惊叹道:“这要是在洛阳,山上这样的小溪早断流了,便是不断流也会结冰,哪还能直接饮用?这里的天气真奇怪,冬天竟然不下雪,天气还如此的清凉温暖,到处都是绿色。”

赵申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比这更神奇的还有呢,你们跟着我别的不说,见识可以越来越长的。”

士兵:……其实这个见识他们也不是必须得增长,看了眼入目的翠绿,他们没有赵申的爱意,只想哭。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去啊。

赵申却不急,见大家都累了,这又有水源,便让众人原地休息,他就拿着一个八卦盘四处走了走,算了好一会儿后感叹道:“风水宝地啊,要是在此劈一个洞府修炼,人生满足。”

向导在一旁听到,心跟鸡爪一样被挠了挠,很想上前问,但又不敢。

赵申忙完,掏出之前收到的邸报看,皱了皱眉,“新的纺纱机我知道,缝纫机是何物?”

第1340章 农业(二)

赵申将邸报来回看了两遍,夸张的大声道:“所以有了这缝纫机,女子缝制衣物的速度能提高十倍不止?加上纺织的速度也提高了,从前妇人需要十天才能做出一件衣裳,现在一天就做出来了。”

向导竖着耳朵听,听到这里忍不住起身往那边走了两步,更加认真的听起来。

赵申又夸张的道:“哎呀,司农寺的官员培育出了洛阳南二号稻种,不仅防涝,还高产,比之前的平均亩产多了八十五斤,近一石的高产量啊。”

向导微怔,直接走到赵申身后探头去看他拿着的纸。

赵申不喜人站在自己身后,尤其还是这桀骜不驯的南蛮,不过他没表露出来,而是直接收了邸报,侧身问他,“看得懂报纸吗?”

向导立即道:“小的跟人读过两年书,认得一些字,刚才粗粗一看,上面的字大半都认得,使君,这邸报是只给官人们看的文章吗?”

“不是,两文钱一张,谁都能买到,主要登的是朝廷的政策,以及一些官员的文章。”

向导听得眼睛都红了,他们这里纸贵,很少有人能买得起书和纸,部族里要么是用竹简,要么是口口相传,他没想到外面的人过得这么好,两文钱就能得到这么大一张写满字的纸。

见赵申将纸叠起来,他连忙收敛心神问,“使君刚才说的新纺织机和缝纫机是什么?还有那洛阳南二号,有洛阳南二号,是不是还有洛阳南一号,东西北其他号?”

赵申赞许的看了他一眼,夸道:“不错,举一反三,够聪明。”

赵申和向导见过的汉人官员不一样,他从不会呵斥他们多嘴,这一路上,不论他问什么,他都会回答他。

但如此外向的夸奖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向导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再次起程后,向导就悄悄修改了路线,带他们走了另一条路,在日落之前便到了一个大部落。

在山里挖草药的山民看见,连忙跑回部落禀报。

赵申去和酋长谈事的时候,几个山民围住了向导,不高兴的质问道:“不是说后天再把他们带来吗,怎么提前了两天到?”

向导:“我们走的正道。”

“为什么要带他们走正道?”

向导:“这个官和以前的官不一样,你们不信,等你们的酋长和他谈完了去问。”

山民们还是不开心,很快,赵申和酋长出来。

酋长高兴的告诉族民,“这是新来的大官,他说他有办法给我们驱邪!”

山民们一愣,眼睛瞪大,兴奋起来:“真的假的?”

酋长道:“当然是真的,使君这么厉害,怎么会骗我们呢?”

赵申:……是啊,他怎么会骗他们呢?

要知道,他这次上任可是带了一个太医来。

赵含章让他带上太医,他一开始还以为她是心疼他,为他的身体着想呢,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广州的百姓。

广州山多林密,而人极少,有很多官道不能到达的地方,那些地方只有羊肠小道,或需要在山间穿行。

这里是部族聚集,一族一寨,一寨几百人到几千人,寨子和寨子之间距离近的,可能走上三五天就到了,远的,可能翻山越岭一个月都走不到。

这在中原很不可思议。

一个月的时间都足够他从洛阳到长安来回三趟了,而在这里,他还不能从这个村走到那个村。

实在是,这里的山太多,树林太茂密,落叶一层积着一层落下,这里气候又温暖,雨水丰沛,落叶很快腐化,和各种腐烂的果实散发出各种毒气,这种毒气在林中弥漫不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瘴气。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