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城畫蹤 — 附記: 脫蠟澆鑄廠紀實

虽然处於2.0时代,但还是有很多事情,网路上查不到,例如艺术铜雕的翻模浇铸技法,写山城时我参考的是法国艺术工作室简易的工法,配合介绍罗丹的书本,大概知道有「翻模、沾砂、浇铸」等程序,但实际的说法,与翻模浇铸的详细过程,仍是模模糊糊。

专门翻制艺术家作品的浇铸厂,通常行事低调,每件作品动辄上百万,严格限制翻制的件数,只要丢了个模,艺术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於是想实际参观青铜浇铸过程的心愿,一直默默的放在心底,苦无机会实现。

因缘际会,好吧,其实是因为我脸皮够厚,透过好几层关系,终於探到一间没有招牌,也无登记的浇铸场,一进门,知名雕塑家的巨大犀牛模具躺在院子里,我脑子里当了一声:这下,真的让我找到门路进入这个封闭的世界了。

一件雕塑品,在艺术家手上完成的部份,是雕刻原样,这部份的媒材可以是蜡雕、泥雕,也可以是木雕。

除非为了制造特殊效果,大部分的艺术家倾向使用黏土塑型,黏土的部份区分为水性和油性黏土,水性黏土乾了以後会硬化,黏土难以回收使用,油性黏土属於软质,可以重复使用,也因为延展性良好,用於细部表现上更为细致。

雕刻方法视艺术家习惯而有所不同,有人习惯先速写,也有人直接拿刀和手指,对着参考实物直接进行捏塑雕刻。

不管怎样,艺术家将原件交给浇铸厂後,基本上就任务完成。浇铸场拿到原件第一个步骤是翻模,以刷贴或浇灌的方式,制成空心的矽胶模,为了拆取组合,矽胶模通常不是一体成形,小件作品主要分成两片,固定作用的乳钉和榫於是对成品与原作的精确度上,起了非常决定性的作用,同行的艺术家在现场发现一个桶子,里头灌满矽胶,中心留下模具形状的空位,我们开心的跟现场的师傅学了,这个新方法叫做「面包模」,有别於传统的涂刷模,它更接近一体成形的理想,因此在反覆使用上比较不会走位,可以翻制四五十件作品,通常用於工业制造上,在艺术的领域较少见。

矽胶模完成後,从场外送进场内,进行蜡模制造,总共得经历两次处理,水质的高温蜡紧密贴附矽胶模,精确成形,接着浇灌黏稠的低温蜡,增加蜡模厚度,一旁有个真空机,专门抽走蜡流可能形成的气泡,接着风乾等候蜡模成形。

蜡模成形後得经过脱模、修分隔线、黏导流管、洗蜡的工序,最後才来到沾浆这个步骤。

中空的蜡模固定在一个铁制把手上,浸入混合胶水浆里头,接着得经历沾砂的步骤,首先是颗粒极细的耐高温锆粉,模子内外都经过均匀沾附後,送入恒温恒湿的阴乾室阴乾八小时,接着重复步骤,沾黏中和粗砂,这部份的材质称为马来砂,也属於耐高温的材质,大件作品有时细、中、粗砂得反覆沾黏两次,防止破裂的情况产生。

在阴乾过程中,砂子会产生瓷化作用,这时的成品称为「壳模」,壳模极其坚硬乾脆,因此也非常脆弱,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脱蜡」,令人讶异的是,脱蜡的方法竟然是蒸气,蒸气机旁衔接一条回收管,将引流出来的蜡导至另一个热桶中,方便回收利用,热蜡经由导流管流出後,壳模再经过900度高温烧制,成为坚固的中空容器,刚烧出来的壳模置放在沙土地上,批哩啪啦的,像活了过来般,等待一旁的熔炉,熔化固体纯铜,成为铜浆,喂养饥渴叫嚣中的壳模,铜浆浇灌进壳模中,冷却後作品便算成形,所谓的「浇铸」指的就是这个步骤。

铜浆冷却後,即可用鎚子将壳模敲碎,细微部份得经过强力风扇喷砂,才能完全去除壳模的附着,清理乾净後师傅会将粗成形的铜雕从模具上切下,送进另一个厂房进行氩焊,这部份的工作十分艰辛,例如现场原尺寸大小的犀牛像,焊接师傅得爬进犀牛内部才能工作,焊接完成後便可进行细部的整修、抛光、磨平。

使用纯铜制作出来的成品金光闪闪,炫目的有若黄金,一般我们看到的铜雕事实上是经过染色工序的,这部份有些艺术家会到现场向厂方学习如何使用化学颜料上色,亲手涂彩,也有艺术家送过来的雕刻原件已经上好色,直接交代厂方揣摩复制,比较特别的是跟现场师傅学到了,上了单一色彩以後,只要运用最普通的地板蜡涂抹,便能制造深浅不同的效果。

回到山城里,我当初凭纸上资料和想像力所写的部份,经过浇铸厂老板证实後,肯定艺术家是可以自行建立简易浇铸场,铸造小件作品,故事里头所描写的方法,直接撷取商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失蜡法,就是直接用蜡像去制作壳模,壳模瓷化後,蜡随着高温熔化流出,作品原样便消失了,这样的工法制作出来的作品独一无二,目前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家使用这样的方法,江城的「真爱」系列便是这样做出来的。

仅管书里所引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成立的,但仍有些细节需要修改,例如沾砂风乾和染色这几个部份,另外,西之木雕像是真人大小,江城不可能独立完成。

不过看过浇铸厂师傅们顶着高温,和各种化学气体奋斗,不时得冒着生命危险,为完成一件艺术品的每个小环节奉献心力,我突然,又不想将功劳全留给艺术家了,想把这些工匠,也纳入艺术的一环。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